在小学、初中、高中开设书法训练课,猛听不是问题。从古到中国,儿童启蒙教育都包括习字课和书法课。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不正常的情况下,习字课依然存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高考竞争日趋激烈,高考教育从高中蔓延到小学,甚至幼儿园,书法课因接近有无的艺术教学而慢慢被排斥和抛弃。
现在国家教育部一再要求中小学普及书法教育,表面上这只是恢复了以前的书法课或习字课,只要给了上课时间和教员,书法课就上去了。怎么会有“书法课程建设”之类的问题?(这种看法很普遍,甚至是这项工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也有这种看法。)但是仔细想想,我们今天要开设的中小学书法课程与过去任何时期的书法课程确实不同。今天小学、初中、高中开设的书法课程是新的突破性的。如果努力学习国家教育部出版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今天早些时候特别强调了中学书法教育的普及,这一目的与以前的习文完全不同。其中,有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深层含义。
这种历史强调中小学书法的大众化教育不是写作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文化决策、文化行为。古人缺乏说服力,今天的人不能练习电脑打字,只需要书法教育,实际使用文字写作,显然还不够;而且,通过以书法大众化教育目标加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通过书法教育潜在地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孩子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认同感,提高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心,这种书法教育不是史无前例的,而是必须的。在这一点上,与以前的习语引人注目的习语课程有很大的不同。
今天的书法课和过去习字课的另一大区别是,强调书法课中的艺术性。书法的概念不再是当今人们眼中写字的好方法,而是一种艺术,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书法。因此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总是自觉地突出书法课程的艺术性,显示出从碑帖的指定和推荐到教课表的审美教育,将书法课程作为艺术课程使用的意图。这也是过去习字课被忽略了,没有处理。
过去学校孩子们的习字课,以学习文字规范为第一要义,以规范为基础重视美观,注重实用的写作技能训练;到了书法艺术课,要强调笔法的精练、笔法的个性、写作的感性表现,甚至是写作的创造性。从这一点看,今天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还与培养孩子的素质、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造力、重视现代教育改革、培养素质有关,因此必须强调书法课程的艺术性、审美教育。
但是在小学、初中、高中普及书法教育不是想把所有的孩子培养成书法家,书法课不是纯粹的美术课。如果把书法课理解为纯艺术课,那么除了现有的美术课和音乐课外,再加上一个新的文科艺术内容,艺术课之间的争夺和书法课就失去了应有的特殊技能,这肯定是不合适的。
书法课程有其独特性。书法家不能单纯用其他体裁的艺术过程代替,原因是具有自己的实践功能。就是古代习语特别强调的规范写作、美化写作训练。习字训练是一种实用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有兼备艺术教育的性质,进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意义。简单地说习语不太艺术,但可以在习字训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扩展到艺术教育(古代书法家大多是这样练习的),从而实现中小学书法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提高艺术的水平,提高学生对习字的兴趣。
实施书法艺术教育并不一定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书法艺术教育中渗透书法文化的内容,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国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理解和承认,并通过认同感自信,就能实现书法过程的文化训练和教育功能。
国家教育部在小学、初中、高中开设书法讲座的意图是综合的,这表明在所有方面都有可行性。小学、初中、高中书法课程要教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口号或说教、单一的练习书法,或划纯的自由演奏,而是综合的多层的,包括书法文化、书法艺术、实用写作技术等至少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