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对书法,一开始兴趣很高,有的“笔性”也不错,但是学了一会儿后,进步变得不明显,停滞不前。 怎么了?书法培训老师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整理书法历史风格体系和笔法传承的脉络,所以不“对路”。 关于这一点,我将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1 .楷书学习的“对路”
书法历史,楷书很多,如果不知道它们的样式体系,那些笔法不继承脉脉的话,学习起来就不知道了,临席时东一锤西一棒槌看起来是盲目的。 那么,如何区分风格体系呢?黄惇教授曾经提出中国书法历史楷书、行书体系问题,从书法审美的角度来看,中国书法历史楷书是晋楷一系、魏楷书一系和中唐楷书一系三大楷书晋楷一是始于三国时代的钟繇,晋时代完成的王羲之父子,后来此楷书由智永传入初唐诸家。 这样的文人书法家师徒授受,在时代以笔法和审美的意义上,钟、王笔法和脉脉相传的楷书体系被称为晋楷系。 魏楷、魏碑楷书是北魏碑文和北魏前后书法风格相近的碑文,统称为石刻书法。 最后是唐楷一系,唐楷在此主要指中、晚唐楷(初唐楷笔法上,应进入晋楷一系),其代表书法家为颜真卿和柳公权。
黄先生将楷书分为上述三个体系,实际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学术途径。书法班认为,这三系楷书是三条学习轨道,从哪条轨道学习都行,今天不要写钟王,明天面对颜柳,后天学习“二牝”,无论从哪个体系学习都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多学习这个体系内的碑文,尽量深入学习为了不通融,考虑一个体系的笔法基本掌握、巩固后再学习另一种笔法。
书法培训班级老师认为学习书应该从主流书风中学习。 这对初次学习楷书的人尤其重要。 晋楷一系必须是主流书风,它起源于钟王,流传后世,从解放智永到“初唐四杰”(欧、虞、褚、雪),不服二王书法圭舍,至元、明赵孟、文征明,仍全面传承二王衣钵。 因此,二王——智永——“初唐四杰”——赵孟——文征明……晋楷体系非常清晰,从这个上下文可以通过先人(钟繇、二王)俯视子孙(虞、楚、赵等)、研究子孙的后辈追溯先人,也可以理解先人这是学习楷书的正脉、大道。
魏碑楷书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成熟的楷书,笔与二王一系楷书有很大的不同,其笔画有明显的刀刻、斧雕的痕迹,初学者常常抓不到笔法的特征,分不清优劣,因此笔者不主张自始至终从魏碑学习。 然而,楷书正是雄浑朴茂、恣意、自然天成的特征,成为中国书法历史上具有独特性格的审美典型。 如果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则需要写碑,特别是碑中的佳品《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等。
最后谈唐楷。 1950年代以前出生的书法家,多从书法唐楷开始,每个人都学过面部和柳树。 其实可以把脸和柳树作为学习的基础,但是有了基础必须学习“变”。 颜、柳楷书用笔上最大的特征是起,在收笔的地方按下,特别是“钩画”中出现了“三角钩爪”、“鸽头钩爪”等,把楷书推进了几乎完美的境界。
2 .楷书、行书过渡问题
有一定楷书基础的人,总是想早点进入读书阶段的学习。 读书更有实用性和艺术性,更容易表现性格。 有人说写草书是毛笔在纸上“跳舞”。 学楷书后,如何转行书,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事实上,诸如智永的《二爨》、YY世南的《雁塔圣教序》、陆建直的《大字阴符经》和赵孟的《真书千字文》、《汝南公子墓志铭》等行楷的墨迹可以在学行书前写清楚良的《文赋》、《妙严寺》,然后王右可以追溯到《兰亭十三跋》诸帖,最后可以迂回到“宋四家”行书(“宋四家”可以担当晋唐下启元明)。 这是一条很好的学习轨迹。 因为在笔法上世世代代相传。 按照这样的轨道进行的话,就变成了在书法学习的“高速公路”,这被称为“符合需求”。 “只知颜柳,不知楚雪,不问钟王”这种狭隘的想法必须明白。 道路开始学习,工作一半,相反工作一半,就是“南辕北辙”。 颜,学柳后,直接写行书《圣教序》,《兰亭序》,或“宋四家”(苏,黄,米,蔡),不仅不能顺利过渡,而且没有效果,失去了学书的信心。
学行草也像唐代草书师怀素的《兰亭》一样是草书的典范,后代学习草书多受其影响。 写完《圣教》后,直接去研修晚明张瑞图、黄道周等人的草书不容易。 《自叙帖》中“转笔”的笔法特别多,全部使用“圆笔中心”是怀素用笔的一大特色,但张瑞图、黄道周等人的草书中有很多“翻、折”用笔,特别是张瑞图的笔有棱角,下一支笔呈锐横,锋芒出现,所有笔因为折断笔锋的清代梁先生说“张二水书,圆熟作势,折断也没变,变成了古法”。 这样,可以看出怀素的狂草和张瑞图、黄道周等行草由笔划分开,初学者很难在两者之间找到合适点,笔法很难转换。 下定决心写意味着学习不重视“对路”,不重视方法,效果不好。
所以学习书要细心研究,消除它们之间的笔法障碍,通过笔法的血统,使之能够顺利进行。